初冬时节,景美如画。 在毕节市大方县核桃乡,马白河宛如一条轻盈的玉带,从木寨村蜿蜒而过,河道两岸,一幢幢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在鲜花掩映下,分外惹眼。每年,好景致引来游人如织,热闹了乡村,富裕了村民。 核桃乡距离大方县城24公里,大纳公路穿境而过,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和自然环境为当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核桃乡围绕将核桃打造成“大方县城的后花园和同心食品药品产业园区的原材料基地”的定位,明晰“挖掘提升民俗文化,创新提速休闲旅游,联动融合特色种养,精心打造友好产业”的思路,着力于以乡村旅游业为引领的“一业五产” 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百姓安居、社会和谐的幸福家园。 ![]() 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 ( 郑林华 摄) 基础设施当指引,“致富之花”正含苞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常年来,居住在大纳路边的核桃人感受到了畅通“大路”的热闹,却也吃尽了不通“小路”的苦头。粮食运不出去、媳妇娶不进来、信息不灵通等一系列问题,映射出“村村通”“组组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核桃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水、电、路、讯、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打通了制约发展的“经脉”。硬化、油化8条连接各村及周边乡镇通村公路42公里;硬化通组公路70余公里,覆盖97个村民组。投资599.55万元,对马白河1.6公里河堤进行了改造;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400余万元,对文坪窄溪及马白河至蚂蚁沟进行河道治理并修建沿河道路。先后在木寨、核桃、伐木、营光、文坪等村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广场项目。投入资金135万元,对老街街面进行改造,投资621万元,进行集镇棚户区改造工程…… 一组组数据的佐证,一个个项目的落实,悄然间,迎着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春风顺势发展的核桃乡已然嬗变。 核桃乡党委书记欧启灿回忆,2011年刚到核桃任职时,辖区内的通村、通组路绝大部分没有硬化,大家长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产业发展,村民靠种苞谷、洋芋维持生计。直到2013年,全乡大范围开展“村村通”“组组通”建设,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转变。 路通引业兴,业兴助民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核桃乡积极探索 “三变”模式,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纪人,领办、创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项目,实现了村村有合作社,社社与贫困户进行利益链接。截至目前,全乡共有贫困农户2451户8928人,2018年计划脱贫1016户3409人。今年上半年,核桃乡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19个,分红32.16万元,链接贫困户520户1730人;积极开展“扶志+扶智”活动,发放特惠贷1386.9万元,惠及贫困农户445户,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民生社区、文坪社区脱贫出列。 ![]() 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食用玫瑰花种植基地 ( 郑林华 摄 ) 乡村旅游成名片,“产业之花”竞相放 “老板,你家还有床铺没有?我想提前预定一间。” 便捷交通吸引外来人,好环境留住川蜀客。每年夏天,从重庆、宜宾、泸州等地到核桃乡木寨、马白寨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核桃乡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乡村旅游”成了当地一张靓丽名片。 好风凭借力。核桃乡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以助农持续增收、美化绿化核桃、保护生态环境三大核心,因地制宜制定了 “一业五产”的思路,即以乡村旅游业为引领,重点发展好1万亩核桃基地、1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果蔬采摘园、5千箱蜜蜂养殖、5千头杂交牛养殖、5个乡村旅游核心区100家农家乐(农家旅馆),加快养生、避暑、度假旅游产业发展,为一路有花、四季品果、满山翠绿、整体洁美新核桃奋力。 2013年,核桃乡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类资金2500余万元建成木寨村乡村旅游点,组织群众成立“木寨生态旅游开发合作社”,引进贵州冰祥乡村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农户”运营模式带富村民。 与此同时,核桃乡种植核桃1万亩,真正做到“核桃乡,核桃更香”;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9个,在中坝村、伐木村、文坪社区等地种植天麻、皂角等中药材1.6万余亩,努力打造同心食品药品产业园区的原材料基地;大力培育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恒大养牛场2个,发展林下养蜂2312箱;积极进行传统农业种植改革,发展香桃、草莓、玫瑰等采摘基地2000余亩,把传统农业的“种”变成休闲农业的“玩”和观光农业的“看”;依托木寨村乡村旅游热潮,借势在核桃村、民生社区等地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小区域旅游”环境。 “夏天来避暑的游客把鲜花饼当伴手礼,一年下来我们有600万元的销售收入。忙的时候,请附近的20多名村民务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左右。”2015年,大方县瓢井镇商人汪勃把鲜花饼制作技术从云南昆明带到核桃,并在木寨村建成了180亩玫瑰花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核桃乡坚持在哪山坡唱哪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逐渐做活通道经济,将核桃打造成了美丽“驿站”。受益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木寨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080元增加到9000余元。 基层堡垒作保障,“党建之花”领和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后劲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欧启灿看来,乡村振兴不止看物质,还要强精神,这需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补钙”。 核桃乡先后实施了服务先锋、和谐先锋、育才先锋、创业先锋、春晖先锋“五个先锋”工程。目前,全乡共成立党总支部7个,党支部25个,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8个,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共计党员545名。2018年来,核桃乡木寨、双龙和伐木3个村(社区)新建组织活动阵地,全乡共成立了10个讲习所,以固定讲习、现场讲习、微讲习等形式开展讲习50余期。 村支书姚芳是木寨村出了名的女强人。上任伊始,她即向村民表态:要以“大党建”为统领,以解决基层组织疲软、涣散为要务,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拥有4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付洪清卸任后,发挥余热组织村里的老人为木寨村修志。虽然年愈古稀,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为早日修成《木寨村志》而奔波。付洪清说:“我参与并见证了木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想起当年的破房烂瓦、泥泞土路变成今天的青砖白墙、水泥大道着实不易,为木寨修志,这是我作为党员、作为老支书的使命。” 通过实施“五个先锋”工程,核桃乡实现了把支部建在了合作社,把村活动场所办成了党员群众的“议事堂”、农村科技的“培训处”、农民致富的“信息库”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如今,核桃乡木寨村头顶“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示范小康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金字招牌,乡村旅游发展如泉涌。核桃乡正努力把交通、气候和白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既鼓百姓“钱袋子”又富群众“脑瓜子”,做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实现日新月异发展,让百姓笑逐颜开。(文/高大涛)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UED:gog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