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最成功的P2P平台——Lending Club,已于8月27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IPO申请。据悉,初步拟募集5亿美元,使其一举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10桩互联网公司IPO案例之一。这一消息无疑给中国的p2p市场打了一支强心针,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正能量。

与国外的成熟市场不同,信融财富董事长齐洋先生表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现状面临的则是长期缺乏监管,制度不健全,平台跑路事件频频发生,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国字头”背景的平台涌入,全民“抢蛋糕”愈演愈烈等等。如何在这混乱的行业背景下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则成为包括信融财富在内的各P2P平台研究的焦点。
所有的P2P网贷,无论是美国的Lending Club,还是中国的网贷平台一直都是作为传统银行的补充,来填补金融市场的空缺。据信融财富不完全统计,中国债务规模与GDP之间的比例已经达到2.2:1,企业债务率成为全球最高,超过100%。如此巨大的借贷需求,银行已经无法承担,多元化融资体系应运而生,直接决定了现在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
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外国P2P模式在进入到中国市场后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我国P2P公司已具有本土化特点。
首先,传统的P2P是投资者自行承担风险,平台只承担信息中介的角色,是纯粹的中间人,撮合交易,贷款方根据借款方提供的信息自行判断风险大小,一旦发生坏账,损失自行承担,平台不参与代偿。但是这种模式在国内投资者的风险接受能力现状下,极难得到认可。而且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还不完善,完全让投资人独立辨识风险的大环境尚未建立,所以许多平台都引入第三方融资担保机构担保,变相实现本息保障。以信融财富平台为例,即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该企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与专业的第三方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由合作方为项目风险兜底,平台自身为纯居间信息服务平台,据信融财富董事长齐洋介绍,该平台成立两年多时间以来,目前成交总额已接近20亿元,这种保障模式得到了投资者的普遍认可。
其次,是借款项目的接入方法。Lending Club的模式是纯线上的,借贷方与中间平台完全由互联网线上联系,平台与借款人不会上门接触,或实地考察。而国内的平台如信融财富,则采取的是线上营销与线下风控相结合的方式,牺牲平台大量的人力成本,来应对我国征信数据尚未公开的国情,为投资者增加保障。据平台风控总监介绍,信融财富联合第三方担保公司对有较频繁资金周转需求的企业或个人所提出的借款申请逐一进行偿还能力和身份资质的严格审查,来确保其达到平台准入标准。

截至目前,国内一共有1283家平台,每天都有新平台上线,老平台跑路或倒闭,而2014上半年,P2P平台交易总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面对这么巨大的市场,谁能够成为中国的Lending Club ?信融财富董事长齐洋认为,主要要实现以下几点:
1、中国的“Lending Club”,要能符合监管需求。
深圳市23号文,上海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20条,等地方性政策的出台,p2p平台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市场的规范,身份的确立已经指日可待。积极主动与监管机构打交道,正确的处理借贷的平台才能体现出了平台的正规操作和管理者的知识水平,顺应中国国情,融入国内金融市场,成为行业龙头。
2、中国的“Lending Club”,要能为投资者赚钱。
“余额宝”等“宝宝”系产品的收益已经面临“破4”大关,银行理财收益维持在5%-6%之间,贵金属,股票基金等市场疲软,更多不满足的投资者把眼光放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互联网金融,如信融财富平台的平均收益率就一直维持在行业平均的17%左右,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关注。收益上的差距,是P2P平台吸收资本飞速发展的最大助力,风控严谨,收益可观,能为投资者赚钱的平台,才能是未来成功的平台。
3、中国的“Lending Club”,要对借款人精挑细全。
线上市场的精挑细选和固有的网络优势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但投资平台的精挑细选策略仍然非常重要,因为投资平台是希望投资人投资成功的,更低的违约率,为新手选择入手平台最直观的标的之一,降低违约率,无疑就是提高平台的竞争力。
4、中国的“Lending Club”,要保持线上特征
长远来看,线上市场是目前最好的商业模式,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强大。行业巨头的线上市场成功运作,会带动全行业的网络效应,一些平台开始着手微信公众平台,电子客户端的铺建,信融财富的手机app于年初就已上线,走在了行业前列。这些对平台的网络线上推广,和各种网络接口的打通,吸引更多投资者从传统金融机构,转战P2P平台,快速抢占市场。
着眼未来,P2P平台最大的价值是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和个人创业,是为广大普通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获取更大投资利润的方式选择,是促进金融交易信用体系建设,是助力民间融资的公开透明化。只是迄今除了强力“吸金”效果显著外,其他领域都还有所不足。社会期盼着P2P网贷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探索,走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但如任其无序发展,必将成为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重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