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60岁了, 也许会感叹已半身入土、身轻言微! 也许会埋怨妻老、子忙、孙嚣嚣! 也许会迷惑、反感年轻人的世界! 但有个人,已61岁了, 却立潮新媒体,天天原创,一呼百万人应,博文年阅读量近2亿; 却刚撸起袖子接手了一家新公司; 却说“我真正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他就是周君良! 知名作家,新浪博主,贵州省总工会正处级干部, 贵阳微博名人汇理事长,新浪微博社区委员、全国专家, 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 …… 《黔方人物》带你走进周君良61年的岁月里, 真实、立体、鲜活且独家爆料, 连峰成片,蔚为可观! 背迎大雪捂着耳朵走向贵州的关东少年 1956年1月,周君良在沈阳一个生产战斗机的工厂大院呱呱坠地, 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到这厂里视察, 这里是新中国第一家航空企业——沈飞集团, 药房学徒出身的父亲——周善德是这里的中层干部。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局势复杂, 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他的父亲被派到贵州安顺支援三线建设。 1967年冬,年仅12岁的周君良, 随父母一家五口举家迁到贵州安顺。 几天时间,才到贵州安顺市镇宁县一个叫果寨的地方, 一个代号140的军工厂, 离县城10多公里的山谷。 这片神奇的土地,群星闪烁, 文有君良,商有姜伟。 17年前(2000年)周君良和姜伟赴澳大利亚考察,途经香港留影 大山连绵、星光苍狗、田埂蛙声、乡村生活…… 来自白山黑水的他将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 在这里,他认识了的新玩伴, 其中一个就是同样来自东北、叫“姜伟”的小男孩,现在的贵州首富; 在这里,他初识了文学史上一串灿若星辰的名字; 在这里,将继续他的小学。 1970年12月,140厂与云马飞机制造厂合并, 周君良就此离开了果寨,随厂迁到了云马所在地继续初中。 在云马中学读了半个月初中就提前半年毕业了, 年仅15岁的他就此进入011最大的军工厂——云马飞机制造厂工作。 向胡锦涛专题汇报1小时的凌云青年团委书记 年少的周君良先在砖厂烧砖, 随后进厂当精铸工、钳工, 工作期间,他在夜校念完高中课程。 表现优秀的周君良18岁当上团干部,20岁入党, 在一个150人的车间当党支部副书记、车间工会主任, 成为贵州最大的三线企业——云马飞机制造厂的中层干部。 1978年,年仅22岁、仅有初中文凭的周君良 担任云马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兼团委书记, 风度翩翩的他在这时认识他一生的坚强后盾, 美如明星潘虹的妻子。 1980年,他24岁任安湖机械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团委书记, 1982年1月,时年才26岁的他脱颖而出, 被提拔为航空工业部贵州凌云飞机制造总公司(下属7个企业,13000多职工的局级单位)团工委书记, 成为当时系统内最年轻的厂处一级干部。 无论在哪工作,他都充分发挥文学才华和组织才能, 在工作之余拼命读书、写稿、演讲、组织活动…… 在贵州飞机制造总公司,他组织13000多名员工举办诗歌朗诵等活动, 并编写了《凌云青年作品选》、《母亲·赤子·爱》,扫粉一片。 他能说、会写、擅组织, 聚青年、出作品、搞演讲...... 其演讲引起过团中央重视,专刊推介, 在贵州更是连续轰动,《贵州日报》刊登其稿, 团省委、总工会印制成册,全省广发, 年轻的周君良可谓圈粉无数,好评如潮。 他在这个共青团大舞台上干得风生水起, 红红火火地奏响了一支“凌云青年奋飞的歌”。 1983年10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来贵州安顺001基地调研, 周君良作为主要汇报人员之一, 在他专题汇报的1小时中, 胡锦涛不停穿插提问,赞其文学才华。 随后安排《中央团讯》记者专程从北京采访周君良, 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张宝顺(后任新华社副社长,山西、安徽省委书记)也来凌云飞机公司调研,与周君良深度交谈。 那时的周君良,人生得意,青春焕发,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朱厚泽 也曾将其与另一位团委书记林明达二人记录在册, 欲重点提拔和培养。 当时被提拔的另一位,成为副省级干部。 但突如其来的“文凭风”在一夜间打碎了他的“仕途梦”。 又因为1977年,年仅21岁的他热心工作,醉心文学,无暇复习又严重偏科, 最终高考落榜,错失成为“新三届天之骄子”的历史良机。 困惑之中,他给著名演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老师写信倾述, 并随信附上自己编写的《凌云青年作品选》一书, 李教授回信鼓励,并给他的书籍写了一篇评论。 1984年,已工作13年的周君良谋求长远、亟需求变, 并在001基地团干部、毕业于湖北大学、 深爱文学的一生挚友、作家张辉旺的连接鼓动下, 毅然决然地放弃显赫的“官位”(副处级), 以28岁的“高龄”公费走进湖北大学求学, 在楚天脚下、长江之滨面壁苦读。 或是年龄和经历所带来的紧迫感使然, 在沙湖之滨、水碧琴园的周君良可没闲着, 大学期间,他笔耕不辍、思如泉涌, 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 1986年,年满30、已离开妻儿两年的周君良, 带着企业厚望、带着上百万字的学习笔记, 带着一堆写作上的荣誉证书, 回到贵州、回到栽培他的凌云公司。 在贵阳喷射文学之火引得《人民日报》副总编邀稿的青年记者 1987年,恰逢工厂内部调整, 已工作16年的周君良也想突破求变。 幸得贵州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分管报社的一位周姓领导的欣赏和提携, 他被调到贵州省总工会旗下的《贵州工人报》(97年改为《劳动时报》), 做总编室主任,并一开始就进入编委会,还给他分了房子。 他的人生,从此离开团委体系, 离开他人生职业生涯的起点、第一次绽放的地方, 同时也离开了曾经的“显赫”, 或有不舍,却无遗憾。 在《贵州工人报》,年纪轻轻的周君良, 超常规待遇,难免遭人非议和不满。 刚到报社的他决定用一个“大手笔新闻”去证明自己, 他写了一篇遵义的文章,《一起人命案后的两家人》, 从人性之美来谈这个不幸的惨案,投稿到《人民日报》并得到发表, 还被选为贵州最好新闻。 他也因此得到了《人民日报》的欣赏,来信继续邀稿。 后来《人民日报》也陆续发表过他的文章, 其中《生命的缺憾》这篇被一些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转载, 还刊载到《人民日报·海外版》, 与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舒乙的文章并排。 作为新晋媒体人,周君良将自己的特长与工作充分结合, 短新闻,长报告,诗歌,散文,随笔,纪实小说, 勤写作,常发表,时有获奖。 采访歌唱家李谷一、专访大明星苏红…… 走进上百家企业考察纪实, 一路高歌猛进,大放异彩: 1988年,年仅32岁,就开始做报社总编室主任、总编助理; 1988年10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9年,年仅33岁,周君良加入贵州省作家协会,成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 1990年,年仅34岁,周君良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人生经纬》,在全国发行; …… 一支笔杆独闯深圳的“标题党” 1992年,小平南巡,世风剧变, 来自改革开放的最前哨, 一篇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 风靡全国,周君良也深受感染,蠢蠢欲动。 原本暑假陪儿子到深圳旅游, 却突发奇想带着儿子和作品, 到《深圳特区报》毛遂自荐。 幸遇《深圳特区报》的创办人、前《南方日报》副总编, 广东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区汇文。 一番交谈后,区总编单刀直入, 问他是否想来报社上班,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让他回贵州等消息, 并安排专车送他回宾馆。 1993年春节前夕,《深圳特区报》发来借调函, 周君良喜出望外,却又措手不及。 幸得省工会领导诚心成全, 还为他保留了贵阳的工作职位。 93年,初入《深圳特区报》的他被安排在时事部, 负责处理新华社的新闻,发挥空间受限, 但经他处理的标题大都开阔大气,文艺十足, 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他也就此成为最早的“标题党”。 从边远省份的小报到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 这是很多媒体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周君良更是格外珍惜。 除了做好“标题党”的基本工作, 不安份的他四处寻找题材, 到虎门、进东莞、奔杭州、赴宁夏…… 找老板、见市长、访书记,谈企业、论民生, 勤勤恳恳,“很不老实”! 在深圳的他工资高、福利好、机会多, 37岁的周君良人生得意、但不尽欢。 妻子一个人在贵阳边工作边带孩子, 周君良自己也非常辛苦,长期熬夜班, 对家人的亏欠,自身病痛的折磨, 使他内心非常苦闷。 1993年,即将博士毕业的黎宗剑与周君良合影 在挚友黎宗剑博士(现任世界500强的新华保险常务副总裁)一句“再伟大的事业在亲情面前都将黯然失色”的促动下, 回贵州养病的他决心回家发展。 深圳虽然发奖、加薪、调岗,极力挽留, 他还是决定回贵州,回到家乡,回到妻儿身边。 每每回忆至此,周君良眼里的《深圳特区报》, 是温情的、是留恋的…… 短暂的深圳一年,他切身体验了改革前沿阵地的春夏秋冬; 短暂的深圳一年,人孤独、心寂寞的关东汉子找到了作为贵州人的归属感; 短暂的深圳一年,频繁的深圳家书为年少的儿子种下了一个“心锚”,长大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他又将在父亲奋斗过的地方继续耕耘。 所以,周君良在深圳的日子,未完待续…… “父亲曾在鹏程历练文胆,儿子现在深圳崇尚警魂。” 现在深圳工作的警察儿子获得媒体报道 重回贵州省工会 从深圳回贵州的周君良, 犹如一匹被伯乐转了三圈还不肯走的宝马, 回来的第一年就获全省首批新闻类高级职称, 当时全报社只有两人,而他才38岁。 1996年,年仅40岁的他升职为报社总编、副社长; 1997年,出版《光荣与梦想》,演讲家李燕杰题词推荐; 1997年,在周君良的推动下,《贵州工人报》成为每周出三期、五期的大报; 1999年,出版《梦醒何处》...... 这些年,他脚到哪,笔就到哪, 不经意处是文章,高山大海志,小桥流水情, 报告文学集、诗歌集、长篇纪实小说、散文集层出不穷, 个人出版了多部书籍,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上千篇作品。 发表过周君良文章的部分期刊 周君良作为企业人和媒体人, 他走进企业,为“回头浪子”争得应有的荣誉; 他走进煤场,为“残疾青年”的就业鼓呼; 他仗义执言,为“误伤战友”的“罪犯”恢复原籍; 他热心助人,为身患尿毒症的女工胡晓红一月内募集5.3万治疗费。 周君良不得不说的2003年 2003年4月,周君良从《贵州工人报》被调到省工会总机关, 对爱创作、做了17年媒体、47岁的周君良来说, 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妻子书桌留言鼓励,儿子远方来信开导, 亲朋好友积极安慰、支招。 但新岗位工作倒也轻松, 大把的创作时间,没有顾虑掣肘, 周君良将自己创作的企业考察纪实、文学报告、长篇通讯, 在其他平台发布。 才一年光景,《贵州日报》就有10多个整版报道他的文章, 如此手笔,实在少有。 2003年9月,他参与写作的《自强之歌》幸得胡锦涛总书记作序。 同时,他也在筹备自己的著作出版, 到2005年9月,《岁月与人生》正式出版, 上中下卷、100万字,洋洋洒洒,精彩面世。 北京挚友黄河的公司以每天开价1000元邀请他为自己公司梳理企业文化、制作大型画册。 不经意处有风景,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贵航集团《锻造辉煌》开始, 再到乌江七个发电厂的“乌江系列”…… 他利用业余时间开辟的这条文化之路, 别开生面,处处新风,移步换景,个个标新, 至今,已为80多家企业制作了上百本画册、书籍、电视片, 一个为乌江歌唱的旅行诗人,被戏称为“画册王”! 采访时正与周君良谋划企业画册、电视片制作的老友魏哲、齐乃波 周君良在省工会的本质工作也是精彩纷呈, 2004年,由任贵州省总工会主席龙超云担当策划人, 周君良担当执行策划人的“全省五月温暖行动”的活动, 援助困难职工,写案子、搞调研, 最后募集到3000万资金,发挥长效至今。 2010年,他参与策划、组织、辅导的 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次全省巡回演讲报告活动大获成功, 随后为全省诸多企业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点石成金,影响颇大。 经过这次活动,上级领导终于因才调岗, 将已54岁的他调离法律部副部长到宣传部当正部长级调研员。 2013年,已经57岁、不信春风换不回的周君良玩起了微博, 坚持每天原创,文启高原,博通天下, 央广播报、人民日报转发,官方收录,名流推荐, 2年吸粉10余万,被推为新浪微博社区委员、全国专家。 较长时间里在政务类排行榜排名前10, 与诸多国际名流、元首政要齐名。 认真用脚踩过的时光都是饱含体温的, 在他55岁生日时,天南海北的故友、领导以诗来贺,温情满满! 2015年的9月7日,省工会为在这里工作了31年、即将退休的周君良 隆重地举办“周君良新浪微博成就展”, 展览会上,群贤毕至,名流云集,点赞无数。 1986年到2016年,1万多天, 周君良与他30年的舞台——省工会工作就此画上句号。 他在这里: 从30岁的黑发变成了60岁的白头, 从新记者变成了老报人, 从媒体新星变成了微博大V ...... 在他45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既是党群干部, 更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三线人” 撒落在省工会的一颗闪亮的星。 微博,周君良后青春飘飘的火焰 2013年的3月,他参加了欧洲8国考察团, 一路上,他白天入队考察,夜晚挑灯创作, 第二天朗读给大家听,队友们听得如痴如醉。 临别时,大家建议他将作品通过网络分享。 回国之后,他一边花钱请人打字、整理, 一边自己学习电脑打字,学习上网, 5月12日,正式开通微博, 此一年,犹如闸开洪泄、气势磅礴。 微博给了他新的快乐,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纵然仕途不顺,35年才官升半级, 但诗人之花不会就此凋零,文学之火不会被扑灭。 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周君良的微博里: 浪漫诗,短随笔,长文章,时事评...... 词缅父亲、鼓励儿子、帮扶晚生、 为道义而呼、为大地歌唱,为粉丝写诗...... 幸与不幸都化为歌唱! 他特立独行、步履不停、孜孜不倦, 宛如当代徐霞客、浪漫不老的“诗人旅行家”, 赞龙宫、歌滇池、咏乌江、 微说遵义、诗话黔东南...... 泰山、黄山、井冈山、梵净山、富士山......与山奏乐; 桑梓地、高粱田、古道边、雪山中、火车上.....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UED:gog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