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的吃货曾经意味深长的对我说:“这个人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饭,而另一个是用来吃甜点的。”人当然是没有两个胃的,但是从她那炽热且不容置疑的眼神中,我妥协了。因为如果触碰到了吃货们的底线,那种前赴后继、不依不饶地对甜点的向往,势必会被埋葬在吃货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这种向往是很神奇的:在某一刻、无论那个时刻可能多么不恰当,你咽了一口口水,突然就想吃点甜的。(如果是想吃酸的,不用多说,恭喜你了…)甜食貌似会和其他情感一样,对身体产生一些特殊的作用。 ![]() 于是沉迷学习不能自拔的小编,终于科普到了此中的联系。原来味蕾上有某种由蛋白质构成的甜度接收器,这些蛋白质接触到甜食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但这显然不足以解释为何大部分(女)人一旦吃了甜食,都会觉得很幸福很happy吧?其实除了生物学上的反应,还有别的反应。甜度接收器蛋白和糖之间的关系,就像锁和钥匙,当前者遇到后者,就被解锁了。被解锁的是什么呢?是一些专门品尝甜的细胞,这些细胞接收到糖以后会向人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专门用于对甜作出反应的部分)发射信号。 ![]() 然后,大部分甜点中包含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等各种糖,在这个传输过程中还有「特别通道」可走、有「特别礼遇」可享——如果非要和身体其他部位比较,其待遇跟内分泌或荷尔蒙细胞差不多。甜点是会带来生理刺激的,这种刺激即使在你的肠道还没碰到甜食的时候也会产生(所以光是想想你也能获得 50% 的效果),当肠道真正接触到甜食的时候达到最大效果(吃下去时效果更加)。除了糖以外,甜点里含有的高卡路里(比如注重奶油的美式蛋糕),对增多多巴胺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知道多巴胺是什么吗?谈一次恋爱就知道了,就是让你莫名其妙对着手机笑的那种元素。(小编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 综上再综上,高度概括一下就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甜点让人的心身都快乐。 用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甜点发扬光大的轨迹,是与蔗糖在各个大洲的传播同步的,糖是如此矜贵,其供应量只是最近不久才赶上人类对糖的需求的。 不过,人类为了从甜点中汲取快乐,可不只是把糖和奶油打进身体那么简单…所以光有糖供应是不够的,还得有会做甜点的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会对把菜做得过于花哨的厨师有所非议,说他们太在乎外表却忽略了食物本味云云,但很少人会责怪厨师把甜点做得太fancy了。你可以将一条足够新鲜的石斑鱼拿去清蒸,鱼的味道很鲜,吃的人都认为你很会做;但你永远不可能拿一颗新鲜的甜菜放桌上,就跟别人说,这是给你的饭后甜点…无怪很多社会学家和文艺工作者都倾向于认为,甜点是与社会进步关系最为密切的食物。 ![]() 甜点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一方面,甜点体验了人类对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说得夸张点的话,甜点就是供厨师恣意妄为、随意折腾大自然用的——什么叫「纯手工」,甜点制作就叫纯手工,在甜点的世界里,没「纯天然」这概念什么事。 甜点不仅让吃的人心身愉悦,对制作的人来说,甜点更是一个让施展他们才华的舞台。只有在这个领域,厨师面对食物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他们无须担心某种做法是不是遮掩了某种食材的本质——因为事实正好相反,如果这种食材不能为他的甜点创作服务,它就不应该有资格出现在这道甜点里面。 因为甜点的使命大概就是,让人感知到快乐吧:对制作者和享用者都是。 小编采访过一个来我校报名西点专业的女生:“你觉得甜点会让人感到快乐吗?” 她有些羞涩,但很憧憬的说道:“当然!成为一名传递快乐的烘焙师,将美味的甜品分享给其他人,这是我的梦想和追求。” ![]()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UED:gog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