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在线教育的发展日行千里,尤其是K12领域更是千家并进,资本和市场十分活跃,公校更是被认为被互联网较少改变的领域。
国家提出“互联网+”,“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等话题在教育领域再次被提起,对于中国教育领域, 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互联网教育就是把课程、作业、试题、答题等教学内容以互联网为载体更流畅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更加容易顺畅地接受,在线教育即加入了视频的因素,包括点播、直播、录播等形式。近两年很火的教育O2O,即线上线下结合,主要是家教O2O,老师学生直接联系,去除中间环节,听起来很美,其实这也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其实实现信息对称有很多方式,比如网站、微信、微博、BBS等,但是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没有任何改变,它本质上对教育内容、教育质量没有本质的促进和改变,教育依然需要线下的深度培养,需要信任和情感。O2O解决的最好的是前一个“O”,也就是信息量的聚合,信息的足够透明使得家长在选择上足够的充裕。
教育的体验远非是滴滴打车可比,所以各种烧钱补贴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花20元打车,滴滴补贴10元,你付10元就走了,这是极好的体验,但是家教可以吗?5000元的课程,补贴1000可以行吗?前旗帜教育资深副总裁马老师在线下机构耕耘多年,谈到教育补贴时说道当年在线下做推广时曾遇到“课程白送都没人要”的情况。因为这里涉及一个较大的试错成本,较长的试错周期,一旦选错了老师,孩子的时间也浪费掉了。家长为上万元的课程买单的前提是合适的老师和补课的效果,没人会因为这1000元的补贴而贸然下单,可见家长在教育选择时是极其慎重的,一旦补课有效果又是不计成本的。
教育领域突出的是老师的价值和因素,K12领域更加明显,相比MOOC,有人认为未来的大学可能只有一个老师,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是K12领域肯定不会。教育最重要的是温度和情感,K12领域需要眼神和口吻,需要喋喋不休,需要耳提面命,甚至需要呵斥,这种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在年龄越低的群体中体现得越明显。
K12领域第二种切入比较深的就是搜题(答案)类软件,包括在线问答类。试题拍照上传,即时出答案或者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答案,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快速响应这一点,体验非常好。但是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对孩子思考能力被替代的顾虑,贬褒不一,关键是对教育本质有什么促进?
互联网技术如何深入教育过程,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对教育内容、教育样式、教育评价做了怎样的促进和改变?这是最应该思考的。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考试评价的重要文件,提出“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我们应该思考考试的本质是什么?明确如何有效地进行考试?如何分析和解释考试?如何正确运用考试的结果?
一个学期的考试一般有期中和期末两次,高中还有月考,在学习过程中更高频的考试是作业,可以说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在初高中阶段,知识点都是有限固定的,开放性试题较少,也就是试题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题海战术被确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点反复练习,反复刷题,反复讲解,持续灌输,这在当前下饱受争议,但是学习即重复,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重复的过程。
教育部发文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学业负担,但是知识总是要学的,选拔性考试还是要进行的。如何思考“减负”的矛盾命题?我们还是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深入教学的过程。其实减负应该等于“减复”,减少重复性,增加针对性。会做的题少做或不做,不会做的多做且重点做。
这里的重复是指不必要的重复,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点,据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专家徐咏晴老师研究统计分析,当前中学生作业不必要的重复占30%,其实正是这30%的重复占用了孩子们快乐的时光。
这种重复来自于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原因,大班教学模式下整齐划一的作业是主要的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某些试题就是无谓的重复,这些问题老师们自然心知肚明,但也只能如此。现在响应“减负”,学生的配套练习题就这么薄薄的一本,老师也是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北京昌平二中刘老师说道。
另外则是老师对班级教学效果无法及时掌握、准确判断,只能靠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个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做到这一点很难,刘老师说,她每学期教授两个班的物理课程,100多人,只能凭借多年的经验判断某个知识点大概的通过率,而且两个班学习程度也不同。
北京教育质量评价认证研究中心孙一方老师认为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可以分解为:个性化教学、自主性学习、互动性比较、渐进式提升。同样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些遥不可及的高难度试题,其自信心也是不小的打击,虽然有很多学校小范围实行了分班教学,但是做到“因材施教”也很遥远。
根据木桶理论,成绩的高低更多情况取决于那些知识弱项,屡做屡错的知识盲点,但是每个学生的弱项到底在哪里?老师想了解,家长更希望了解,北京景山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家长吴晶说,我最希望了解孩子每天在学校都学了什么,在哪些方面有问题,我不懂互联网,但是我觉得互联网可以解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霸毕业生常祝盛回忆起高中的错题本整理,每一次考试后他要花一倍的时间去整理分析解构自己的错题,同时找同类型的试题去巩固。当时老师强迫同学们整理错题本,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就是把答案抄一遍,以期下次遇到同样的试题,这种可能很小。所以这些错题本都是死的,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关键是要把它唤醒:这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考试时在哪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为什么出现错误,这些都是模糊的,缺少深入分析解构,加上一些标签和属性,这才是错题本的价值所在,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去做这些。
北京光大学校的近日在全校范围引进了“科代表”智能个性化作业系统,张校长认为,学校需要保证教学质量,老师需要实时了解班级学情、教学效果,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有效地平衡“学生减负”和“教学质量”的矛盾,减轻老师的劳动强度,提高教学质量。
科代表的产品经理塔祝透露,科代表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基于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感应,产品主要如下功能: 一键出题。教材同步,版本协同,大纲考点,无缝覆盖,根据知识点布置作业,基于内置500万试题,内含标准答案,精准解析,知识点点评。 智能批改。客观题自动批改,主观题可语音、文字、图片、视频批注,多维度互动,学生更直观接受。 多维度统计分析。洞悉全班整体和每个同学的知识掌握情况,具体到每一道题,每一个知识点。对于错题,系统可自动推送同类试题针对性二次练习,阶段性诊断。 记录学生“作业全行为”。学生历次作业,每一次考试,每一科目,所有的知识点弱项,都记录在案,自动生成错题本,考试前可以针对性复习,事半功倍。从远了说,大数据预判指导升学报考,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据悉,科代表APP正在全国2500所中学广泛应用,截止12月4日,共有注册老师3.5万,学生45.7万。有效地深入教育的本质,让学习过程看得见,也许是“因材施教”切实落地的第一步。(记者:海阳)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UED:gog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