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年12月8日电 /美通社/ -- 2014年12月7日,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 -- 第八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公布评选结果,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临床一线的18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分别凭借在化学、生物学、药学以及医学等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三位教授获得杰出成就奖,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认可。 王拥军教授团队牵头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简称 CHANCE)研究,观察到新的治疗方案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小卒中患者复发为致残、致死的严重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减少32%。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得到国际广泛关注。粗略估算这将为中国每年至少减少10万例再发卒中,直接节省医疗费用约25亿元。这项研究历时数年,114家国内医院协同开展,取得5170例有效数据。 乔杰教授关于人类早期胚胎的 DNA 甲基化图谱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DNA 甲基化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 DNA 去甲基化过程的异质性以及其他关键特征。对于加深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认识,改进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以及促进临床上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疑难病例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蓓莉教授关于 GPCR 受体与药物的复合物结构研究,清晰地解析出了一系列药物与 GPCR 的复合物结构。由于目前市场上药物的作用靶标有三分之一都是 GPCR 受体的抑制剂或激动剂,吴教授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药物研发人员寻找具有更好药效、更低副作用的药物,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由全球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公司药明康德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旨在奖励中国医药研发领域在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奖项从2007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共计有128位科学家获奖,为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及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展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有8位获奖者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八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评选于2014年5月拉开帷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担任本届评审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等7位资深专家院士和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博士等10人组成评审委员会(名单附后)。经过评委们对数十篇高水平的参选论文公开、细致、严格的评审,最终授予乔杰、王拥军、吴蓓莉杰出成就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董梦秋等15位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学者奖(名单附后)。继第6届之后,女科学家再次获得3项杰出成就奖中的2项。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等领导亲临颁奖典礼现场,为获奖者颁奖,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我国的生物医药研发以及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医生,我对病患的疾苦深有体会。人类面临的疾病种类远多于可用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攻克。”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表示,“医学临床工作者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药企以及医药研发企业,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很多先进的理念更快地融入医学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以及临床应用各个方面,共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今年的评奖除了在基础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以外,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有近三分之一的获奖者都来自在今年新增加的转化医学和临床科学两个评奖领域,”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表示,目前对于肿瘤与罕见病这类重大疾病的治疗,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病人进行个性化治疗与靶向用药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评选将在明年增加“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两个评奖领域,从而更好地推动相关研究,总奖金规模也将增加到每年300万元。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贵州,每一帧安居乐业的幸福画...[详细]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UED:gog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