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年10月29日电 /美通社/ -- 在新近公映的电影《黄金时代》中,有大量篇幅写的是“两萧”在上海时期的经历。三十年代的上海,似乎总有着“说不尽”的意味。国内原创音乐剧,终于也走进了这样一座上海滩,而且改编的正是当年香港 TVB 的经典剧目《上海滩》。 原创作品堪称亚洲音乐剧之痛与之殇。亚洲音乐剧中的老字号日本四季剧团,最大的功绩在于为大量欧美经典音乐剧推出了日语版,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亚洲音乐剧表演人才以及这一艺术形式的忠实爱好者。至于原创音乐剧领域,即便是四季剧团,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恐怕也是凤毛麟角,以致于欧美音乐剧界至今仍没有太把亚洲人放在眼里。然而,亚洲原创音乐剧终究是要做些事情的,近年来韩国音乐剧凭借“韩流”涌动之势,已初显“冲锋”姿态。 做原创音乐剧,首先难在选材。应当说,金典工场将《上海滩》改编为音乐剧,更确切地说他们在制作音乐剧时选择《上海滩》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对于该剧导演原同等人来说,在圆自己的音乐剧梦想的同时,还要有个能让作品不断演下去的理由。致力于长期演出,本身就是音乐剧制作的最基本的法则之一。 音乐剧《上海滩》剧组,是一支组合了中韩日美专业人士的国际团队。以音乐剧思维制作原创音乐剧,在该剧的首轮演出中已初现端倪。如果说TVB的《上海滩》,以俊男倩女、恩怨情仇,让内地观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步经历了偶像的“启蒙”,那么音乐剧《上海滩》则更注重于“在场”的体验。演出地点就选在距离当年的百乐门不远的云峰剧院。经过精心改建、整体包装的云峰剧院,在入夜华灯的照耀下,以“上海滩”主题剧场的形式,流淌出浓浓的老上海之韵味。剧场不仅仅是承载一场演出的场所,其本身也由此幻化为一个“角色”。因此,观众对于“上海滩”的沉浸式体验,从大幕拉开之前便已开启;演出结束之后,依旧得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续。1983年,四季剧团首演日文版的《猫》,一座临时搭建起的帐篷式“猫剧场”蹲伏在东京市中心,对观众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吸引,其奥秘或许就在于剧场的气质与演出内容如此贴近。 作为音乐剧,全剧在段落设计上凸显了上海滩的各种“印象”组合,繁华与动荡,激情与欲望,真爱与背叛,大时代与小清新,种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该剧音乐叙事上的张力。 剧中的冯敬尧与思念中的亡妻隔空对唱,利用现代全息影像技术,使冯妻犹如从画像中转世复生、翩翩归来。但就是这样一个冯敬尧,却正是害死其妻的元凶。穷困潦倒的丁力幻想着自己变成了另一个“冯敬尧”,舞台上人们纷纷为其穿上华衣,向其打躬作揖,而当“白日梦”醒来时,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华衣也被无情地褪去。直观的视觉语汇与唱段相对应,倒也道出了上海滩里太多的沉浮不定。那个年代的上海滩广为传唱的《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歌曲,则被顺理成章地融入了舞女方艳芸、闺蜜汪月琪等人的桥段中,既是音乐元素,也成为人物的一部分。 许文强与冯程程相依相偎的影像,从入场的那一刻便映入了观众的眼帘,甚至可以看到许文强披戴的围巾一角在轻轻地飘动,令人浮想联翩。音乐剧在确保他们的舞台形象接近于“偶像”的前提下,相信观众无论是出于记忆的追寻,还是单纯的戏剧欣赏,都愿意在激情与唯美两个维度上,更尽兴地领略一番“爱你恨你,问君知否”。在这方面,期待这部音乐剧能以删繁就简的勇气聚焦与聚力。 Photo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41028/0861407879-a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UED:goguan.cn